这篇文章中的内容都是结合官方权威资料,加上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来写的,文中也标明了文献出处和相关截图,大家可以放心查阅。
2017年,马伟明院士一句“中国电磁弹射技术领先美国”的说法,听起来倒像是“王婆卖瓜,自卖自夸”。那会儿,美军的“福特号”航母已经服役,光环是“全球第一艘电磁弹射航母”,全世界都盯着它,觉得那就是航母技术的巅峰代表。
可是,时间一长,真相慢慢浮出水面。七年过去了,曾经备受期待的“福特号”航母,还在跟自身的一堆毛病较劲,变成了美国海军一个既花钱又难堪的“难题”。
相较之下,中国的“福建舰”在多次海上试验中表现得挺扎实,电磁弹射系统运行顺畅的消息接连传出。
百亿巨舰
“福特级”航母的出发点,完全是美国海军那种霸气十足、睥睨众军的野心。从来不是简单的升级,而是要搞个革命性的突破,用一款“跨时代”的设计,把“尼米兹级”彻底甩到一旁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他们走上了“并发工程”这条路。
就是说,把电磁弹射(EMALS)、先进拦阻(AAG)、电磁武器升降机(AWE)、双波段雷达这些还没成型的新技术,全都往“福特号”这艘新船上堆,边造边试,想搞个“旗开得胜”的新款航母。
这套做法,连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(GAO)都忍不住吐槽,早在2016年就发出警告,直说这是“高风险”的策略。可是当时的美国海军和承包商根本没放在心上,他们都确信,问题在前进的路上肯定能搞定。
结果到了2017年,“福特号”才算是勉强交付,紧接着一场技术上的大崩盘就出现了。那个被吹得神乎其神的电磁弹射系统,本说设计指标是弹射4166次才会出一次故障,结果实际测试发现,平均每181次弹射就得出问题一次。
一到打仗现场,舰载机一跑出三四轮,弹射器就可能罢工,那整艘航母的战斗力就一瞬间归零了。更糟糕的是,这个系统在设计上倒有个致命的毛病,四个弹射器里要是有一个出故障,整个系统就得停下来检修。
和弹射器配套的那些先进拦阻系统也不咋地,可靠性简直糟糕透了。这就导致“福特号”不仅在放飞机上费劲,收飞机的时候也是提心吊胆,不敢放松。
要是说弹射和拦阻就像主动脉堵塞的话,那11部电磁武器升降机就像毛细血管出现死掉一样。这些本应高效输送弹药的“快递电梯”,一直到航母服役好几年的时候,还没能完全搞定,运行的顺畅起来。
这些连绵不断的问题,把整个项目推入了一个难以摆脱的泥潭。预算从105亿美元一路涨到超过130亿,后续维护和费用算下来,差不多快到150亿美元了。
国会召集了海军和承包商的领导们来训话,气氛挺火爆。美国海军高层也急得不行,给承包商们开出了一堆“最后通牒”,可面对堆积如山的工程难题,这些嘴炮基本没啥用,几乎算是白费力气。
中国耐心
正当美国人在“福特号”项目上折腾得焦头烂额时,中国的航母建设展现出一种沉稳,不急于一口吃成胖子,却一步一个脚印,踏踏实实地推进。
第一步,先用“瓦良格号”练手,最终变成“辽宁舰”。不只是简单的翻新,而想把航母这个庞大的积木拆散开来,反复研究,彻底搞清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。借助“辽宁舰”,培养出了第一批骨干队伍。
搞懂了“辽宁舰”之后,我们开始自己动手打造“山东舰”。这艘航母基本上还是采用滑跃起飞的方式,但在一些细节上可是花了不少心思进行改善。这个过程,不光是造出一艘新船,更是让我们整个造船工业体系和配套的供应链都运行得挺顺畅了。
有了这两块结实的基础,中国才能正式动工推进“福建舰”这件大事情。跟美国人不一样,中国在“福建舰”上没搞那些花里胡哨的技术拼凑。它的船体设计、建造工艺啥的,大部分都是在前面那两艘船上验证过、挺成熟的技术。
中国的策略就是,把所有的创新风险集中在“电磁弹射”这一点上。国家最厉害的人都聚在一起,专心攻破这个难关。这么一做,能大大降低项目出问题的可能,也确保资源集中用在最关键的地方。
你看,“福建舰”从开工开始,经历下水、海试,整个流程都挺顺溜,没啥大波折。预计到2025年就能正式服役,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。跟“福特号”那动辄十几年、到现在还在折腾的建造调试相比,效率简直一目晓。
这其实是一种踏实的做事方式:先学着照着做,然后逐步完善,最后才能真正推出创新。看似“笨拙”的反复调整,反倒让效率变得更快,也让成效更靠谱。
两种游戏规则
航母虽然用钢铁建成,但真正决定它优劣的,还得看谁制造,以及支撑它的制度体系。
在美国,福特号这个项目可以说是庞大军工集团的代表作品。国会、军方和承包商三方面都各怀心思,议员们更关心的是这个项目能为自己所在选区带来多少就业岗位。
军方嘴上追求那些看起来最牛逼、参数最拉风的武器,不论实际可行不行。而承包商的目标就很直白了,把利润放在第一位,项目搞得越复杂、拖得越久,他们能赚的钱就越多。
这种彼此牵制的利益关系,早就在项目一开始就埋下了失控的根苗。出了问题,大家就拼命甩锅,比拼谁甩得更响亮。海军责怪承包商没能力,承包商又埋怨海军指挥不灵,国会两头喷,但最后都不得不乖乖掏钱,让这个烂摊子继续拖着。
在中国,类似航母这样的项目,讲究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的原则。一旦被列入国家战略,就能优先享受到最丰富的资源支持。马伟明院士就是这个体制下的典型代表。
国家对马伟明院士信任有加,给予了充分的授权,让他可以专心带着团队奋战了几十年。他不仅攻克了电磁弹射技术,还顺带把作为技术基础的“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”也搞定了。这个技术后来还被用在055大驱上,成果挺丰富,研发一气呵成,多个方面都用上了。
在这个系统中,顶尖科学家的专业见解具有非常高的权威性,这样就避免了由外行指挥内行的局面,避免了某个政客的一时奇想,导致整个项目偏离正轨的风险。
结语
再回头看看马伟明院士七年前的话,就能领会到不一样的意味。他关注的,不仅仅是几项技术细节的优劣,更是两种国家体制在应对超高难度工程挑战时,展现出的效率差异和最终成效。
技术上的自满,最后可能让你付出惨重的代价。反而,“福建舰”证明,只要后来的追赶者能保持耐心,头脑清醒,脚踏实地,总是有机会实现追赶甚至超越。
天牛宝配资-中国证券公司前100名-股票配资在线搜加杠网-配资正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